虽然毕业设计过程中以及最后都发生了一些让我感觉很无语的事情,但是这篇致谢在积极意义上也确实是我想要表达的(一部分),所以没有做改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我本科四年的一个折射。

我不是那种很会表达情感的人,虽然平时写东西可能随手就能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但一真到需要表达自身情感的时候我整个人直接就萎缩了。人嘛,归根到底还是动物,只是有时会被现在的 AI 技术还达不太到的泛化能力极强的大脑理智给裹挟着去做一些并不是那么符合人性的事情,比如我现在写论文,所以,对我这样一颗并不完全理性甚至说有时会感性思维占主导的碳基人脑来说,一直保持在理性状态去给硅基电脑写代码是不现实的,而且本着不破坏世界上爱与和平的原则来说也是不应该的。我必须要偶尔做一些感性思维占据主导的事情来释放一下被理性压抑着的洪水猛兽们,这就出现了这篇相当放飞自我的致谢。

本身致谢是不需要搞出个什么主题来的,一路谢下去就好了,但是那些洪水猛兽们不答应,它们和我说非要写点有戏剧性的东西才好,但我又是在写论文啊,虽然是致谢但总归还是论文的一部分,不能太过放肆,也就这样,我就在理性和感性的拉扯和摇摆中不断前行。

虽然他们能力有限,但我的家人永远是我最坚强的后盾 —— 这个信念在我每次回到那个我长大的地方的时候都会被强化。四年来我经历了很多,各方各面不敢说都有所收获但至少都有了一些值得铭记和 / 或值得忘却的回忆,而这些是我最为珍重的。人都是从过去一步一步走向未来的,在一些关键节点上回望来路我总会发现我现在做的一切事情抑或是一切决定总能在过去的经历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从这个角度来说,在这儿的四年里给我留下印象的每一个人(当然不止于线下)都或多或少地 —— 不论我主观上何以作想 —— 影响到了我,体现在我现在书写的字里行间,体现在每一个用词乃至用字上。客观地说(当然不能主观,主观的话就乱套了,先谢谁后谢谁?还有些我不想谢但确实对我影响又很大的人怎么办),这一群体里的每一个人我都需要感谢,因为正是这些人给我带来的经历才塑造了这四年在我脑海里的最终映像,是你、你们组成了我的本科四年。

回到这个题目。其实计算机全栈系统这个,真要追溯起来那可能得到我初中那时候开始就纠结了好几年的一个问题 —— 为什么智能手机调节亮度这个动作中,明明是在软件层面上的对抽象数据的操作却可以在硬件上有实实在在的物理电压电流反馈?那一层跨越虚拟软件和物理硬件的屏障是什么,又在哪儿?只不过那个时候这种感觉是若隐若无:知道的太少,所以还谈不上 “现”,对我来说,这大概就是属于我自己的一个 HelloWorld。后来毕业设计定题之前也仍有做从软到硬的想法,我就联系崔教授,最终选了这个题目。

做 RISC-V 的流水线 CPU 其实一点都不新鲜,甚至我在饭否上提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有个和我同龄的清华佬(饭否 er 真是藏龙卧虎)还专门回复我说这只是他们一门课的大作业,那没办法大作业就大作业呗,我能力有限能做好一个清华的大作业也行… 那为什么不用业内成熟的 Verilog 方案而去用 Chisel 呢?这就得说到我这两年的一个特点了,我总想把 “软件工程” 上一些更方便 —— 注意我可没说更优秀 —— 的理念给引入到嵌入式开发中,而且这事其实很多人已经在做了,比如网上山雨欲来风满楼大有要挑战 C/C++ 在系统软件开发中地位的实际上也已经被引入 Linux 内核、将要被引入 Windows 内核的 Rust。倒也不是说业内现有的工具链就有什么不可接受的问题,只是我觉得一个行业还是有必要去折腾点新鲜事物的,至少也该有所尝试,深夜汹涌澎湃的新鲜荷尔蒙就是希望啊。Chisel 就刚好满足我上面说的几个特点 —— 拿 OOP 写参数化的 RTL,还有比这更刺激的东西吗?而且在做的过程中也确实是很 amazing 啊,软件逻辑 bug 最后定位到硬件实现上的酸爽劲儿先按下不表,单就说有时候一个下午或者一个晚上(早上在睡觉)就能实现出来一个大模块的感觉可也太能让人语无伦次了。

最后,我想给我自己写一段话。很难说自己的性格究竟是偏感性还是偏理性。一方面小时候看过一点点书,也就很多时候都去刻意地追求一种人生经历的戏剧性,但这往往不能够,因为戏剧性应该被发现而不应该被创造。面对命运或者其他什么东西的无力感会让我很迷茫,而这时候计算机的理性就出现了,计算机里没有戏剧性,只有处处确定的二进制数字,我快被情感燃烧的火焰淹没、快被情绪泛滥的浪潮吞噬的时候计算机就悄然降临,它只会忠实地执行我写好的每一行程序 —— 即便满是 bug,这种逻辑上的理性和冷静是工程师的特质,机器带来的无与伦比的掌控感也是工程师独有的的浪漫。不过,人终归还是人,太理性会让人变得冰冷而失去人性,这个时候感性的力量就又出现了,文学、音乐或者其他的什么东西总能让我暂时和冰冷的机器隔绝,汲取一些来自那些不同时间、地域、种族或年龄的作者的个人表达,那些由亿万个连接到一起的突触创造的事物又在另外的亿万个连接到一起的突触中产生了共鸣,产生了难以精确言说却又实实在在的奇妙感受。我就在理性和感性的拉扯和摇摆中不断前行。

这么多经历,有美好的,有痛苦的,还好自己在一些关键节点上都坚持了下来,最应该感谢的,应该是那个一直努力生活的自己。

“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